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它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组装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工业,需要诸多科学领域的配合,包括新材料、新设备等等。每一辆汽车都有上千种零部件组成,这就需要大量的更专业的相关配件厂。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并不算晚,但真正开始发展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2000年以后,才进入迅猛发展期。其中2007年销量水平比2003年翻了一番,中国汽车工业更是已连续九年增幅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和大力发展国产汽车是分不开的。
所以汽车工业对润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除去日常行驶时,对发动机、变速箱的润滑外,其他驱动部位,如:开窗、点火、刹车等相应的零部件都需要良好长效的润滑。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润滑脂量,有48%以上都使用在与汽车相关的生产及零件上。
不过我国目前还达不到这么高的使用量。我们本土生产的润滑油脂更多地是流向与汽车相关的二级市场,像汽配城、维护维修市场。这块对润滑产品的要求不高,有些甚至不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使用的部位也都是相对寿命短、非重要零件。而真正体现汽车工业精髓的地方,仍主要使用进口润滑油脂。
这和汽车工业传统及企业资金结构不无关系。以北京现代为例,因有一半资金和主要技术在韩方掌控,所以相关的配件企业也都是从韩国方面引进的。尤其是主要的零部件制造商,无论从工艺技术水平,还是从民族情节上,本土的企业都很难进入。而国内目前较大的车厂,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外资背景。加之国外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我们便很难在主要零部件制造上分一杯羹。
另外,如制动部位,涉及行车安全的。虽说国内有相关的标准,但企业仍更相信约定俗成的使用,往往认为国家标准并不严谨。所以在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中,润滑油仍被KLUBER、DOWCORNING、NYE等进口品牌垄断。
当然,本土的润滑生产商也有很大的问题。往往只问业绩,而忽视技术沉淀,所以很难和国际品牌抗争。ARDDECA品牌就这我们针对特种行业,尤其汽车零配件,研制开发的系列润滑脂品牌。在以往国内对汽车用脂只限于温度范围(-40~120℃)认识基础上,深入了解每一项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内部,找出各个零部件间的细微差别,有针对性地研发装配润滑脂。
这是因为之前提到的,一台汽车的零件有千万种。虽然整个车是在同一个环境下行驶运动,但每个部件由于功能、位置、自身结构的不同,对润滑脂的要求亦不相同:在发动机附件的部件需要更高的温度要求;车轮附件因颠簸易引起微动磨损,所以对润滑和抗磨要求更高;像起动电机、天窗、车窗、大头等相应驱动电机,对低温和寿命要求更高。有些则对抗水、橡胶塑料的相容性有很高的要求。
必要时,还要详细了解企业的材料及工艺流程。比如,蜗杆的挤压成型和加工成型,表面上看无大差别,但经过电镜放大后金属表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对润滑脂的润滑性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样的,都是塑料材质的聚甲醛(POM)和尼龙,在抗磨和润滑性上差别就很大。所以在润滑产品选用上不仅仅是材料相容问题,许多细节都需注意。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国内零配件企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的。这也造成虽是模仿制造,但同一款润滑脂并不适用于两家企业的现象。只不过现在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为更高要求的车厂配套,一些方面的缺陷便不会十分明显。
不过这几年,随着比亚迪、奇瑞等国产汽车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汽车设计制造水平越来越高,对相应的零部件及润滑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以长安汽车为例,就摇窗电机一项,对材质及检查手段都有详细的要求。装配润滑脂后,对寿命使用、噪音、承载力以及自锁性能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对整车、配件企业以及相关的材料、润滑厂家都是极为利好的消息。
但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汽车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自主品牌汽车更是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缺少附加值高的高档汽车,另一方面则是在价格战和材料成本上扬间的矛盾。而其中一部分压力则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零部件配套商,这对刚刚想要转型到技术开发的制造商是不小的打击,很难再有宽裕的资金来投入研发。
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ARDDECA公司愿与各大零部件企业一道,为本土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出力。我们渴望和技术性公司合作交流,能为不同要求的部件提供最为完美的润滑,解决因润滑导致的产品不合格、不理想等问题。我们将从专业的润滑角度,分析工艺、材质方面的情况,提出我们的合理建议,已达到和配套厂商,以致汽车品牌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