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环境保护方面,还是从市场竞争来看,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都是炼厂不断追寻的终极目标。在油品质量方面,中海炼化惠州炼化分公司(下称惠州炼化)已经具备生产高标准成品油的实力,有望成为炼化行业的翘楚。
对于油品质量的控制,惠州炼化从源头上着手。在设计之初,我国炼厂普遍生产的是欧Ⅱ标准质量油品,而惠州炼化的油品质量完全可以达到欧Ⅲ标准,部分达到欧Ⅳ标准。
“如果预期油品质量标准不断提升,那么我们就一定要设计比当时普遍水平更高的标准,不然投产后,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惠州炼化质量主管魏然波说。
第一道门:原料进厂不轻松
由于主力油种供应短缺,惠州炼化也在掺炼一些中轻质原油。在原油进厂之前,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严格分析原油的特性。依据不同特性原料对装置的影响,生产部门进行判断和评估:是否适炼?采用何种配比来加工?
万事开头难,第一道门并不容易通过。对于化工原材料的进厂检验,要按照对后期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影响的程度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其重要等级,选择全检或不同频率的抽检。而且所有的原料都必须全部留取样品,以确保日后有据可查。
只有对原油的特性“知根知底”,才能制订明确的加工方案,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进行。
第二道门:层层工序不放松
“产品质量是控制出来的”,这句话在生产部门已经达成了共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油品质量。
惠州炼化把重要的工艺参数制成工艺卡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参数规定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指标,包括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同时,各生产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制订了适合各自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控制指标,让员工的行为更加职业化。
拿石脑油的生产来说,在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之后,原先规定终馏点“控制在170℃以下”变成了“控制在167±3℃”。几个字的差别,却使生产有了更具体的限制,从而降低了风险,杜绝了产品质量频繁波动的情况。
由于炼油行业的生产连续性强,惠州炼化根据实际情况对中间物料、馏出口产品制订了合理的检验计划,一旦出现产品质量波动,及时调整操作并加样分析,真正实现有效检验。只有层层把关,使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才能将每一项控制都达到精准,保证装置平稳运行,保证油品质量。
第三道门:出厂检验不手松
对成品的检验是炼厂最终的质量把关。在每一罐产品出厂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严格执行“三查”、“六对”、“五不准”制度,以确保产品的合格率达到100%。
惠州炼化制订了比“产品出厂标准”更为严格的“产品质量内控标准”。对于那些满足出厂标准,但是却低于内控标准的产品,也要根据情况,重新做调整,只有当产品完全满足内控标准时才能够出厂。
“检测的过程存在误差,也允许误差,但是我们的产品质量绝对不能打‘擦边球’。作为央企,我们要捍卫‘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社会责任。”惠州炼化质量管理岗位经理刘保民说。
目前,惠州炼化生产的油品质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底,5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的一次性投产成功,意味着惠州炼化已经具备全部生产国Ⅴ标准汽油的能力。在柴油方面,目前全部已达到国Ⅳ标准,其中60%柴油能达到国Ⅴ标准。惠州炼化正在积极考虑为汽柴油加氢精制装置选择更高性能的催化剂,使柴油产品全部达到国Ⅴ标准。